相 关 分 类

当前页面: >

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及数字社会规划十五五发展规划重点

发布者: 
红谷滩鸿蒙首云生态体验店
     时间: 2025-08-26 09:19:29

image.png

从国家数据管理上,数据十五五规划依旧围绕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三个层面展开,从而提出“十五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的思路目标、重大战略任务、工程项目,公共数据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路径,数据工作如何更好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可信数据空间建设面临的困难挑战和应对举措等重大专题。(恭喜您完成深度阅读4645字)

做好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及数字社会规划十五五发展规划,必须准确把握阶段性要求,树立世界眼光,提升战略思维,谋划好“十五五”时期建设的时间表、优先序、路线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数字动力。

其率先突破口就是经营好城市数据:

在数字中国方面,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将城市作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综合载体,发挥数据要素在赋能全局中的乘数效应,加强技术与机制的协同创新,打造集约统一的数字底座、数据平台。

在数字经济方面,进一步推进产城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兼顾城市治理现代化与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城市数字化转型,通过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促进城市数据资源不断丰富汇聚,深化数据资源流通利用和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助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更好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社会方面,进一步突出应用导向,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在城市应急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打造更具韧性的城市生命线。

无论是数字中国、数字经济还是数字社会,其十五五规划的重点,均需要围绕以下六点进行着手编制:

数据要素规范

主要涉及到数据要素产权、流通、分配、治理的进一步规范,主要从三个层面出发:

一是加大“政企协同”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模式的推广,建设普惠性数据服务平台,促进数据产业主体发展壮大。

二是建设数据流通利用设施底座,加快实施国家AI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工程,提升人工智能数据规则与国际标准对接水平。

三是设计公平透明的数据价值评估、定价、交易与收益分配模型,通过智能合约约定数据使用范围、用途、交付方式,探索数据操作的全链路可管可控可溯等。

十五五期间仍要从以下四个维度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

产权制度创新:突破传统产权制度局限,建立分类分级确权授权机制,运行好“三权分置”的产权运行,在数据资源持有权层面,明确公共机构、企业、个人等数据来源方对原始数据的管理权限;在数据加工使用权层面,保障数据处理者对衍生数据的加工增值权利;在数据产品经营权层面,赋予数据产品开发者对数据产品的交易处置权。

流通规则优化:建立“场内+场外”双轨流通体系,实施流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场外交易则采用区块链存证+智能合约方式保障合规性。同时建立数据分类分级授权规范,根据数据敏感度、应用场景设定差异化流通规则,如医疗健康数据需经匿名化处理且限于科研场景使用。

分配机制改革:构建“贡献决定回报”的收益分配体系。公共数据开放采用政府指导定价,企业数据采用市场自主定价,个人数据收益探索通过“数据分红”模式回馈数据主体。

治理框架完善:建立“全生命周期”安全治理体系。实施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GB/T 37988-2019),对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共享、销毁各环节实行闭环管理。在自贸试验区试点“数据流通安全审计”机制,融合数字水印、数据指纹、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程溯源。

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已进入深化攻坚阶段,需重点推进三项战略任务:

制度创新突破:2025年完成《数据产权登记条例》立法试点,建立全国统一登记系统;2026年出台《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法》,明确“三权分置”法律效力;2027年建成覆盖数据全类别的分类分级授权体系。需重点突破数据用益权法律设计,解决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中的权能分离问题。

跨境流动试验:在自贸区试点“数据海关”机制,建立包含白名单管理、安全评估工具(跨境传输风险自评系统)、争议解决(国际仲裁特别法庭)的跨境体系。

生态体系培育:实施“数据要素乘数计划”,通过开放应用场景释放数据需求,力争到2027年培育100家数据要素龙头企业,数据产业规模突破3万亿元。

数据要素市场的规范发展需要技术创新、制度重构与生态培育的协同推进。通过构建“制度为基、技术为翼、生态为体”的发展范式,我国有望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中率先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中国模式”,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质生产力支撑。

数据资源开发

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工作,构建创新技术与人才发展生态,塑造以数智化为主要特征的产业优势,持续完善新一代数据资源体系。主要是数据资源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公共数据确权授权,信息资源跨行业跨部门互联互通。

在公共数据方面,全力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好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组合拳”,建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夯实可信数据空间等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数据可信、高效流通;推动场景应用落地,更好发挥“数据要素×”、公共数据“跑起来”引领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统筹用好场内、场外交易,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大力培育数据产业,支持各类数据企业发展壮大,积极主动做好服务。

在个人数据方面,十五五规划需要梳理个人信用数据的行业应用和个人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情况,重点围绕金融信贷、就业等高价值场景,探讨如何通过可信数据空间开展个人信用服务模式创新。

数据资源开发的抓手就是以各地数据集团创新发展为重心,服务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培育建设。一方面需要梳洗十四五期间各地数据集团/数字集团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产业生态培育、数据技术和产品服务创新等数据业务的经验做法,同时各地数据集团/数字集团在十五五期间需要围绕聚焦主责主业,明确功能定位,提升服务能力,做大做强数据业务。要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敢于先行先试,繁荣产业生态。要在数据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解决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堵点难点,形成共促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发展合力。要加强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服务人工智能发展。

数据基础设施

数据要素高效流通依赖先进基础设施支撑,十五五期间数字基础设施布局规划推动实施,需要协调推进数据领域技术、设备等重大科技攻关。具体而言需重点建设三类设施:

流通技术底座:构建“数链融合”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国家区块链枢纽(全国布局10个节点),支撑数据确权存证;搭建隐私计算平台(如联邦学习系统),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建立跨域互操作体系,采用国际通用的FDC数据格式标准,兼容80%主流系统。

AI数据集工程:实施国家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专项。重点建设:

基础训练库:千万级图文数据集(CLUE升级版)、百万级语音库(AISHELL-3)

行业知识库:工业互联网时序数据集(10万+设备运行数据)、金融风险标注数据集

伦理规范体系:参照欧盟GDPR建立数据脱敏标准(匿名化处理K值≥50)、偏见控制机制(性别、地域特征均衡)工程采用“众筹众创”模式,央企牵头、科研机构标注、企业付费使用。

标准国际对接:推进“标准出海”战略。主导制定ISO/IEC 20547-7《大数据参考架构第7部分:数据流通》(我国提案采纳率82%);推动跨境互认机制(与东盟签署数据标准互认备忘录);建设“数字丝绸之路”标准服务平台,提供多语种标准转换工具。

新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就是继续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跨领域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措施。

于数字化转型而言,以制造业等实体产业为主体,十五五期间强化核心技术攻关与标准建设,重点突破工业软件、智能装备等短板,建立自主可控技术体系;加快制定智能制造国家标准,解决设备兼容性难题。

推广低成本解决方案:针对中小企业开发模块化、轻量化转型工具,降低改造成本;建设区域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提供技术共享服务。

构建产教融合人才体系:联合高校与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培育“制造+AI+数据”复合型人才;试点“数字工匠”认证制度,提升技能匹配度。

完善数据安全治理:建立覆盖研发、生产、供应链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安全体系;推广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技术,保障跨境数据流通安全。

深化场景应用与生态协同:聚焦柔性制造、预测性维护、碳足迹管理等高频场景,打造标杆解决方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数据互通,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

于城市数字化而言,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信息化,促进智慧城市建设而言,就是要大力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以数据流通、开发利用贯穿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全过程,不断激发城市经济活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动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整体协同。

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框架:建立“城市数字孪生”底座,整合地理信息、能源管网、交通网络等数据,实现城市规划动态模拟与决策优化。推广“新城建”模式,部署智能基础设施(如5G+智慧路灯、车路协同系统),并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提升建造效率。构建“一网统管”平台,打通政务、交通、环保等数据孤岛。例如,上海“城市大脑”通过AI事件感知系统,实现城市安全隐患自动预警与联动处置。

产业数字化转型纵深拓展:制造业:分行业制定转型路线图,推广“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如海尔“灯塔工厂”通过全流程数据闭环,实现定制化生产周期缩短50%。服务业:发展数字商务新业态,如直播电商、众包设计;文旅领域推广“AR导览+数字藏品”沉浸式体验。农业: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结合区块链溯源技术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如浙江“浙农码”覆盖产销全链条)。

公共服务数字化升级: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服务集成,通过数据共享精简办事流程。

数字科技人才

协同推动数据要素相关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

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发挥国家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着眼数据事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战略性、前沿性、基础性研究,深度参与数据领域各项工作,持续为国家数据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通用人才上,数字人才是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关键支撑,需构建“教育-实践-激励”全链条体系。

学科专业体系革新:在高校设立“数据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增设《数据合规》《跨境数据治理》等课程。颁布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职业国家标准,推动“数字技术工程师”认证与职称评定挂钩。

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支持企业导师进校园,共建“数字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开发轻量化实训方案(如低成本工业机器人操作模拟系统)。在智能制造、数据安全等领域增设博士后工作站,定向攻关“卡脖子”技术(如国产工业软件研发)。

人才生态优化机制:通过“数字人才签证”快速通道引进海外专家,支持留学人才创办数据服务企业。进行激励改革,提高技术分红在分配中占比,试点数字人才安居计划。

数据国际合作

数据领域国际合作十五五时期的重点就是:面对全球数据博弈,中国需主动参与规则制定,构建安全有序的跨境数据流通体系。

多边规则对接策略:高标准经贸协定融入:主动对接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模块化规则,在自贸区试点“数据监管沙盒”。双边机制创新:深化中德“数据政策法规对话”、中新“数字贸易绿色通道”,简化企业跨境数据合规成本。

新兴经济体合作突破:“数字丝路”共建: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推动数据安全监管互认,建设中老铁路跨境数据通道保障运输协同。金砖国家数据联盟:倡议建立新兴市场数据交换标准,规避欧美单边规则长臂管辖(如金融数据存储本地化豁免)。

跨境金融数据试点:合规框架设计:参考香港—内地“数据桥”模式,在粤港澳大湾区试点跨境金融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如仅允许脱敏交易数据出境)。风险联防机制:建立跨境数据流动审计联盟,运用区块链存证追溯数据滥用行为。

当然,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十五五规划涉及到的层面非常广,各地需要围绕自身特色进行规划。目前“十五五产业科技规划机构”已开展全国多地数据集团的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也欢迎数字有识之士与本机构进一步探讨国家数字的未来。